中國時報  2009.02.27

社論-內閣改組 要面對它、解決它、放下它

本報訊

     中華徵信所日前公布民調數據,對於內閣財經施政予以評分。民調資料顯示,有近半數受訪者認為內閣需要改組,而其中被點名最該替換的即是財經部會。最近一兩個月,府院高層對外界要求內閣改組的呼聲,一向予以「目前無此規畫」的制式回應,但內閣應否改組確實是個馬總統與劉院長應該理性面對的問題。而在此國際經濟嚴重衰退的關鍵時期,府院更應該就事論事,尋覓最能夠帶領人民渡過難關的人選來承擔重任,千萬不要將外界的呼聲當成狗吠火車。套句已逝聖嚴法師的名句,內閣改組的問題,馬總統應該要「面對它、解決它、放下它」。

     當然,民進黨在劉內閣上任第一周,就不斷地發起倒閣攻勢,有時藉綠卡事件發飆,有時以無薪休假開罵。在野黨這樣的焦土砲轟,確實予外界小題大作、挫人威風的聯想。但是,府院也不能因為若干在野黨立委的株連牽拖,就概括性的忽視坊間其餘內閣改組的聲音。以廿三日發布的中華徵信所民調為例,該組織無藍綠色彩,亦無過往宿怨,而受訪者更是「台灣五百大龍頭企業經理人」,是絕對了解經濟運作的指標性企業中堅。如果這麼專業的菁英有近半數的人認為財經內閣要改組,這訊息還不嚴重嗎?

     有些人認為,內閣成員的表現要兩年才能看到成績,不該在短短九個月時間就下判斷。這樣的說法在平順時期或可成立,但是在財經挑戰如此嚴峻的大蕭條時刻,卻令人難以接受。坦白說,台灣能不能順利撐過這兩年都是大問題;事涉生死存亡,人民也當然無法容忍明顯不適任的政府首長蹉跎延誤。以前述民調資料為例,企業家認為經濟部長不適任的原因是「政策方向不明」,而財政部長不適任是因為「政策和稅務方案失當」,我們認為堪稱中肯。如果政務首長政策不當,台灣要如何安度百年罕見的經濟危機呢?

     府院高層也許可以稍加回憶,最近這一陣子忙翻天的種種搶救失業方案,經濟部的積極角色在哪裡?海嘯期間去日本招商是重要的工作嗎?外銷衰退產業集中在若干區塊,經濟部的因應構想究竟何在?再看財政部:去年九月大動作降證交稅,結果不了了之;二月宣稱要擴大出口退稅救出口,又被經建會明白反對。去年第三、第四季因國外金融海嘯而使海外資金大舉回流,而財政部卻將它歸因於今年一月才三讀立法的遺贈稅降稅,把功績往自己身上攬。這些點點滴滴看在專家眼中,早就是官員適任與否的明證。其實,在過去數月多次民調中,內閣不適任名單大抵變化不大。一次民調或許可歸咎為誤差,十次民調就幾乎是鐵律,沒有硬拗的餘地。上任九個多月後,數百位受訪企業家不認為還有必要再予觀察,在這樣的情況下,府院高層又有什麼猶豫的理由呢?

     我們了解,馬總統秉性敦厚,恐怕不願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撤換首長。劉院長是總統所提名,當然更不方便提出更換總統人馬的主張。但是我們想要提醒的是,今天經濟衰退的嚴重性,不亞於當年在台北市延燒的SARS,萬一處理不當,其後續影響將再拖延甚久,不可不慎。種種資料顯示,二○○九年台灣經濟回春的跡象渺茫,而未來幾季的總體指標恐怕還要繼續探底。台灣要迎接這樣艱困的持久戰,財經部會首長的能力與視野當然是關鍵。面對這樣的嚴酷環境,台灣人民的耐性恐怕並不長久。除非台灣的人才已經乾涸,否則就必須要理性思考內閣部分改組的問題。

     聖嚴法師的大智慧提供了我們面對惱人問題的通則:要面對它、解決它、放下它。唯有先面對問題,才談得上解決問題。如果既不面對也不解決,經濟環境久無起色,而年底選舉又漸漸逼近,府院屆時想要放下,恐怕都不容易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