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法句經】{8}修心之道
  2009/2/26 | 作者:文/本覺  圖/李鎬信 | 點閱次數:78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善念的法益,勝過父母親朋的愛護與照顧。」—《法句經》

佛陀時代,有一位富翁叫梭儒亞。他為人父時,育二名女兒,後來因對摩訶迦旃延尊者起歹念,忽而變為女性,並生下二名兒子,最後再次恢復男人的身分。之後,他深覺人生無常,發心在佛陀教團出家,並成為聖者。

愛護兒女是父母天性,不管在那裡,想要超越愛情執著是很難的。唯有在道義上,以慈悲心維繫感情,再走向內在世界真理。所謂真實自我的本來價值,梭儒亞是透過出家修行才體會得到的。

在佛教來說,父母無法代替兒女行善,善行要自己去成就。只有用心引導我們去做正確的事,邁向真理。不管父母親的心多麼地善良,也無法全然超脫對兒女牽掛的障礙,所以佛陀教導我們,不管何時離開外表的形式,認定當下自心的價值,就是最高價值。

我們的心可以主宰生命一切,在中國禪師的故事中可以看得到。

中國五台山,是文殊信仰興盛的名山。十二歲出家求道、留下無數行跡的無著禪師,生前想見文殊菩薩,所以來到五台山,在山中夕陽西下,走入一間廟宇,由童子引導與老僧人見面。

無著法師請教老僧人五台山的佛法,老僧人答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這就是文殊智慧的世界,因與人間的偏頗思考不同,意思是龍蛇沒有差別,凡聖各自就位,這是最善美的事。又迎接無著法師的童子,把無著法師當作佛陀般真誠供養,臉上看不到瞋恚,嘴上不說晦氣的話,如擁有寶藏的人。

因此,在內或在外,沒有汙染、沒有執著的樣子,才是真如面目。

之後,無著法師擔任典座工作,在煮紅豆粥時,在鍋內看到文殊菩薩的顯像,便以飯鏟打文殊,而留下有名的話:「文殊自文殊,無著自無著」。這表示無著法師不再往外追求文殊菩薩,而覺悟到應在內心追求。

因此佛教的生命,不是跟隨或依賴別人,而是當下自己要實踐什麼,要調整焦點,充實內在世界,等到德香四溢時,成為真佛子生活的人間;這所有的根本,與「行向真理的心,廣行布施是為至善」是相通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