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理學院基礎科學 正是時候
  2009/2/25 | 作者: | 點閱次數:40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本報台北訊】台灣大學理學院院長羅清華表示,回顧歷史,每當經濟大蕭條後,科技方面就會有革命性突破,現在應是投入基礎科學領域的好時機。

各大學理學院基本組成有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的科系,但各大學依據發展特色不同,組成略有差異。

例如,台大理學院就包括心理、大氣、地質、地理環境資源系等,其他許多大學理學院也多有地球科學相關科系。羅清華說,這些科系也是基礎科學,像大氣跟物理相關,而地質也與化學有關。

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胡紀如表示,中央大學理學院有生命科學系,而像清華大學最早把生命科學系放在理學院,因生命科學也是基礎科學,但後來獨立成生科院,理學院可說是科學相關科系的基本。

興趣加執著 很重要

理學院學生要有何特質?羅清華說,讀基礎科學是研究「人類未思考的基本問題」,學生不需特別訓練與專長,高中念得還可以就行。學生除了有興趣,「更要有執著的精神,不會碰到困難就放棄。」

胡紀如強調,讀理學院要有「求真」精神。他說,工程師和科學家的不同是,工程師造橋、蓋房子不能倒,成品不能容許失敗;但科學家做實驗是允許失敗的,要從失敗中求真、求實。實驗結果出來,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不能造假。

他也建議,讀理學院的學生要有才能,也就是考慮適不適合。有些學生本身就對數學、化學、物理很有興趣,且也能讀得通,就能結合理想與現實,算是幸運;但若有另外才能,例如文學、藝術,卻因未來出路或其他原因,「把別人的志願,當自己的志願」,就會很可惜。

畢業後出路 很寬廣

理學院學生畢業後的出路,屬於「進可攻,退可守」。胡紀如說,理學院學生出路寬廣,選電機可能較易找工作,但「學物理可以換。」很多台積電工程師是物理系畢業。

羅清華也說,理學院畢業的學生具有宏觀視野,不會短視,也不會找不到工作,即使是數學,也可以往統計方面發展,未來人類面臨的氣候、能源問題,都要回到基礎科學解決。

無論讀理學院那一系,都要在大學四年打好基礎,紮實學習。胡紀如建議,要增加競爭力,就要加強語言能力,不管學什麼語言,學得愈多,出路愈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