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本來就有快樂的能力

 

文.黃惠鈴

2002/01 康健雜誌 38期


人生下來就有「趨樂避苦」的行為動力,人一生的改變在於「到底學到什麼,可以讓你從生活中得到快樂」。但人愈長大,反而「趨苦避樂」,快樂是短暫的,痛苦居多,與人的特性漸行漸遠。

為什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在整個社會化的過程都是有條件的成長,什麼情況下可以得到別人贊同、欣賞,來達到自我肯定。人一生最大的過程其實是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與自我實踐。而一個趨樂避苦的人,就是能夠自我實踐的人。

自我實踐的人,不只積極地開發潛能,更重要的是,他不會後悔所做的事、勇於負責,不否定自己。人的基本矛盾在於自我展現與壓制之間的拉扯,而有壓力、痛苦。

癥結出在「自我」這兩個字。人的一生都在想:「我到底要幹嘛?我是誰?」可是這是一個迷思,因為「我」是很模糊的概念,但大家又想把它弄清楚,痛苦自然滋生,要怎麼去定義「我」?

於是,我們開始藉由某些條件去意識「我」。可是依恃外在狀況或內在感受時,通常他們不變的現象就是「變」,一旦外在條件起變化,「我」就跟著流失,因為掌握不住而痛苦。

改變看自己與外界的眼光

假如要改變,要去意識「我」是不是依恃在外在、不可靠的條件上,去想:「世上有沒有什麼東西是可靠的?」答案是「有」,而且處處都有,只是你不熟悉,因為它太近或是因為你不相信有,而忽略掉。

那就是「舒服」的感覺。我們人比較不習慣讓自己泡浸在美好的感受裡。早上起床,你有沒有以「It"s a new day. It"s a good day.」(今日是新的一天,是好日)的心境,去看待一天遇到的每件事?還是讓自己泡在不好的情緒中?

要改變什麼?改變看自己與看外在世界的方式吧!「改變」絕不是很大的奇蹟,而是在生活中的例子:好聽的音樂、抓個癢、整理家務……,生活處處充滿讓你體會到美好感受的例子,重點是:你肯不肯讓自己自在、舒服一下?

要不斷去熟悉這個「美好」。人的力量與改變,是因為發現那個「好」以後,開始改變,如果嚐不到「好」,人還是惑迷於外在,習於平常。

原本你就有跟這個世界,跟你自己貼近的那份感受,那就是生命的源頭。要有信心、智慧,以及出於慈悲而非慾望的「捨棄」,捨掉讓你痛苦的東西,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會快樂。

信心是起頭。要有信心,相信你本來就有快樂的能力。

(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黃惠鈴採訪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