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規畫復育 勿信人定勝天

來源:人間福報

  2009/8/16 | 作者:黃揚明、羅智華 | 點閱次數:71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位於溪谷上方的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在山區部落中,原本屬於相對安全的聚居地;但莫拉克颱風引發山洪夾帶土石流,覆沒了原來的小林村。左圖為小林村原有的空照圖,右圖為災後小林村全部消失,原本位在山上最高處的房屋已變成鄰近溪邊。圖/水保局、甲仙消防隊提供


【記者黃揚明、羅智華專題報導】莫拉克颱風本月七日侵襲台灣,造成嚴重災情。雖然如今天空放晴、積水退去,但沖毀的房舍、滿目瘡痍的山河大地,都讓國人怵目驚心。揮別陰霾,放眼未來,災後重建的同時,我們更該關心的課題是:「國土規畫及復育應如何進行?」

馬英九總統上任時曾將「國土復育」視為重要政策,多數學者也認為風災水患隨著氣候變遷只會更嚴重,「國土復育不能再等!」

罕見天災 將成常態

行政院長劉兆玄日前勘災後曾感慨地說:「此時此刻,我們必須改變過去的思維。」行政院發言人蘇俊賓表示,這代表以往可能五十年、甚至百年才碰到一次的罕見天災,未來可能成為常態,過去藉由公共工程因應災害、「人定勝天」的態度必須有所調整。

蘇俊賓說,政院已初步研擬災後檢討報告,政府會針對兩大方向積極檢討,首先是天災不可抗拒,必須加強災情預警及危險區域撤離的機制,不論是立法予以強制規範或技術層面加強;其次,在災後復建的工程需求,包括安全係數及承受能量標準都較過去更為提高。

此次重災區包括屏東沿海地區,長期對屏東地下水及河川進行研究的屏東科技大學水資源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丁澈士直指,此次災情「既是天災,也有人禍」。他表示,破紀錄的雨量在兩、三天內降下固然可怕,但沿海地區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與水爭地的比例超過危險範圍,都是主因。

地形地貌 嚴重改變

丁澈士指出,台灣山地地形陡峭,河流湍急且河道狹窄,河水流速快,十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讓台灣地層鬆動,大雨加上液化土石沖刷而下,威力十分驚人,此次風災已造成中南部各縣市嚴重地形地貌改變,若未能掌握相關資訊,國土規畫也只是空談。

政府國土規畫早已畫設全台「環境地質敏感區」、「地下水補注區」及「易污染地區」等必須限制人為開發活動的區域,丁澈士說,這些區域不論農耕、居住、開發等都不適宜,「但政府並未確實執行與推動,更缺乏相關法源。」

「過去推動國土規畫確實碰到強大阻力,但經過幾次災難,我們必須要面對。」蘇俊賓坦承,長期以來台灣民眾對生長環境感情深厚,導致天災發生前撤離機制碰到困難。

撤離機制 寧可擾民

「未來一定要說撤就撤!寧可擾民,不可害民。」蘇俊賓舉本次風災台南市、南投縣首長在獲得緊急通報後的第一時間,就將低窪地區及土石流警戒區範圍的居民、遊客,於深夜時分執行強制撤離,使數以千計居民生命安全不受威脅,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次災情其實是全民嚴重共業後的果報。」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林盛豐認為,我國長期「唯發展」導向,讓我們面臨過去幾十年來只重經濟發展,不重環境保育的嚴重後遺症。

林盛豐說,即使政府、民間都知道過去十年來全球氣候變遷非常劇烈,但「知道歸知道」,卻仍企圖以工程方式對抗大自然,與山、河、海搶土地,建商把地價炒成天價而洋洋得意,凸顯人類的無知。

整體規畫 長期維護

台灣大學地質系副教授胡植慶表示,台灣很多村落蓋在河川沖積扇上,雖然地勢較平坦,但也因此造成防洪上的隱憂,一旦上游因雨量太多、雨勢太急時,就容易因無法負荷而往下游溢流,造成災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強調,水土保持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幾,台灣每逢颱風就淹大水的災情,更告訴我們水利工作不能只炒短線、急就章,而是必須整體規畫、長期維護,才能避免悲劇一再上演。 

林盛豐指出,過去我們以堤防、擋土牆等「防堵式」的水利工程,根本無法抵擋大量雨水的力量,雖然此次災情集中在中南部,「但即使同樣雨量降在全國水利工程最先進的台北,一定也會造成嚴重災情!」

防災紮實 救災輕鬆

至於災後重建該往那些方向進行,林盛豐建議,政府必須以長遠規畫面對現實,即使原地重建一定是大多數災民的優先選擇,但中央政府必須以理性方式將受災嚴重、不適人居的區域進行大規模遷村,並搭配完整的安置、就業等配套。

林盛豐強調,若各級政府只有選舉考量、炒短線,那麼每年颱風季節很可能都會發生「現世報」,陷入惡性循環;他感慨地說,環境已經傳達這麼清楚的訊息,我們必須找出和平共處的方式,而非災後就選擇遺忘。

「防災工作做得紮實,救災相對能比較輕鬆。」丁澈士建議,政府應持續收集、更新河川及地形地貌等基本資訊,可仿照荷蘭委託全國各地大學等研究體系,針對當地河川進行常設性的調查,累積足夠資訊並每年更新,絕對不能「三天捕魚、兩天曬網」,才能更精確掌握防災第一手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