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才與友人提及台中縣市合併的問題,

談得就是這樣動搖"國本"...所謂"國本"代表的就是派系及利益...

由3位國民黨過去的大老來說出這樣的話...著實證明了我們談論的觀點...

首先考量的未必是國家及人民的福利利益...考量的是首長變少了...政治人物會沒頭路...

考量的是地方派系的利益...所以造成的是地方的分割...

一切事物仍舊脫離不了利益的糾葛...

人民的福祉呢...似乎沒有太多在考量的範圍ㄋㄟ...

台灣要改進...要創新...

小小的台灣...行政區域的劃分是必然的...

全球化讓許多國家也都在重整...

只希望別只是考量政治及派系利益...多想想全民福祉...

或許是天真的思維...然而...還是心中盼望...

台灣人民給了政治人物...民意代表權力...更希望他們能將台灣帶領走向更棒的未來...

 

中國時報  2009.03.20

三個都會區 絕不可行

王作榮、郝柏村、陸以正

     去年競選時,馬英九提出所謂「三都十五縣」的政見,「三都」指北、中、南三個都會區,十五縣則是把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和台南縣市都合併後,再加其他縣市共有十五個。據說行政院長劉兆玄為執行總統的競選政見,已在規劃先把台灣劃成北、中、南三個都會區,各有六、七百萬人口。驟聞之下,似乎是個好主意,既可保證南北平衡發展,又顯示與大陸省、市、縣三級體制完全不同。但不僅我們三人,許多老友都期期以為不可。

     先從凍省講起。這是當年宋楚瑜和李前總統從情同父子,鬧到反目成仇後遺症。雖在李登輝任內開始推動,裁撤了省政府,不再是公法人;省議會也變成省諮議會,將省「虛級化」了。直到陳水扁掌握政權後,民國九十五年一月廿四日才由時任行政院長的蘇貞昌正式宣布。今日台灣既無省主席,也無副主席,只剩一位秘書長鄭培富,台灣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從未聽過他的名字,更不知道還有這個職位。

     台灣交通便捷,要去任何地方,半天內都可抵達。西岸除南北兩條高速公路和高鐵外,還有十二條高速道路組成的交通網;東岸的鐵路和公路也足敷需要。廢省之後,全國雖只台北、高雄兩個院轄市,其餘各縣市也都由中央直接管轄。我國政制實際只剩中央與地方兩級,如臂使指,效率自然高於層樓疊屋的舊制度。但假使北、中、南成為三個都會區,就會問題叢生:

     首先,不在這三個區域裡的縣市,從桃、竹、苗到雲林、嘉義,會造成一種失落感,自覺淪為「二等縣」,經費既比不上都會區,更留不住人才,到那時該怎麼辦?

     其次,台灣選舉頻繁,政治人物疲於奔命,族群因而一再撕裂。明年底才選院轄市長,後年又要選其餘各縣市長,幾無寧日。如設置三個都會區,選舉這三位超級「都會區長官」時定然殺聲震天,烽火遍野。立法院應該修法:今年不選舉,以後每兩年才選一次,二○一○年只選縣市長,二○一二年才選總統和立法委員,與民休息,讓大家多過幾天平靜的生活。

     最後也是我們最重要的顧慮,是三個都會區方案不但無助於南北統合,反而可能深化分歧現象。前天晚報說,高雄縣長楊秋興和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在民進黨立院黨團召集人柯建銘陪同下,舉行記者會,大字橫標寫的是:「二○一○高雄與台中縣市同步合併」。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南部都會區」融合高雄縣市和台南縣市後,將成綠營不可動搖的票倉。

     行政區域畫分有個基本原則,就是不可動搖國本。三個都會區成事實後,如果有一區在人口數、經濟資源、或文化各方面發展迅速,很快達到二分之一,就變成半壁江山,尾大不掉。號令不能出都門一步,豈是國家之福?

     總統府和行政院正在全力拚經濟,要走出金融海嘯的陰影。我們呼籲:現在不是兌現馬總統競選支票的時候。請馬總統與劉院長三思。

     (王作榮為前監察院長,郝柏村為前行政院長,陸以正為前駐南非大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