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金珠(拓展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

書封面.jpg

 

 

毋庸置疑,台灣從白色恐怖時期(一九五○ 一九八七)走到現在的民主自由之路,

是經無數的前輩犧牲奉獻,甚至用生命換取的。

這些前輩多數已恢復名譽、獲得補償,

中更有不少人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或各類公職人員。

不過還有更多默默無聞的街頭勇士,分布在台灣各角落;

有他們無私的付出與奉獻,才有今日台灣民主進步的成果。

雖然他們不在乎名利,卻更值得崇敬與學習,而且他們也不該被遺忘。

 

筆者先生劉峰松為政治受難者,因緣際會,筆者「代夫出征」而參與多次選戰,

並擔任一屆國大代表、四屆立法委員、一任彰化縣長及八個月文建會主任委員。

如今夫婦都已退休,才終於有餘暇回顧當時「街頭」運動的這段歷史,

並想到昔日並肩作戰的這些戰友。

 

從二○一五年三月開始,拓展文教基金會擬訂採訪計畫,

以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到二○○○年民進黨執政前十多年間,

參與各種抗爭的民眾為對象,共採訪百餘位;

其間舉辦籌備會四次、會議五次、座談會四次、發表會二次,

終於完成《民主台灣的彰化推手》,予以出版。

 

由於時間相隔太久,而當時的戰友實在太多,

幾十場「運動」的名稱、性質雖然不同,

但是遊行、呼口號、衝撞、被噴水、被驅散的「戲碼」卻大致一樣,

大多已混淆、且遺忘。

不過反覆閱讀這些採訪記錄,還是勾起許多回憶,

往事竟一幕一幕地重現眼前;有很多感動,也有很多感想。

 

這些街頭戰友,有男有女,有夫有妻,有老有少,有兄有弟;

又有父有子有孫,及有士農工商,幾乎各階層、各年齡都有。

其中有年紀比筆者還大的,像參加二次大戰的台灣人日本兵、二二八事件的受難人,

以及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受難者。而年紀沒那麼大的,

有許多聽「黨外」演講、看「黨外」雜誌,或經友人轉告而參加;

但也有念書或服役時飽受欺壓或產生自覺,

對當政者反感厭惡而自動站出來的。

其中甚至有軍中的「特務」,原極為忠黨愛國,

但退伍沒多久忽然醒悟,並積極投入反對陣營。

有的本來太太十分害怕、非常反對先生參加,

但後來竟夫唱婦隨、一起「出征」,

甚至也有把小孩帶出來提前接受民主洗禮的。

有的是一開始出錢,後來出力;有的是一開始出力,後來也出錢。

出大錢的有,出小錢的更多;這些人只出錢、不收錢,

心甘情願、無怨無悔。

 

很多人參加街頭運動,

情治人員或轄區警察都會到府「關心」、「勸導」,甚至恫嚇;

而莫名其妙地接到恐嚇電話、恐嚇信,

或出門被黑道無故恐嚇毆打,這些事都司空見慣。

抗爭中有被抓、被丟的,有被移送法辦、被判刑坐牢的;

至於被軍警當街阻擋、棍棒齊下毆打,頭破血流的,

或被噴水、灑得全身溼透透的,也所在多有。

寒夜挨餓靜坐抗議,溽暑冒汗遊行街頭;

深夜才回家,或好幾天沒洗澡、沒回家,都見怪不怪。

其中有太太生病,先生仍執意外出;有老爸常年熱中街頭運動,

家人苦勸不聽,兒子憤然「出家」......

些故事聽了無不令人鼻酸。

 

戰友們「歡喜做、甘願受」,

一心一意為子孫拚台灣「出頭天」,都不求回報。

很多人在政黨輪替、台灣民主化後,功成身退、卻退而不休,

仍繼續在其他領域做出貢獻,如有鑽研台語文而成為專家的,

有潛隱八卦山保護南路鷹的,有擔任「環保媽媽」,

四處宣講護樹、淨灘、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理念的,

簡直是先知和聖人。

他們理念的執著、情操的高貴及實踐的精神,令人既感動又佩服!

 

在狂飆的年代過後,有的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事業有成;

有的子孫滿堂,安享餘年;

而又有的早已辭世,其中也有英年凋零,

或終身未娶、老來孤獨無依被送進安養院的。

調查訪談後才知道昔日戰友的各種處境,讀來不勝唏噓,

而且也深覺慚愧,竟都未能適時關懷。

 

採訪及出版計畫,由拓展文教基金會向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提案,

獲其鼎力支持,甚為感謝。

而計畫主持人劉峰松和共同參與採訪的曾明財、黃明、蔡滄龍、杜慶承、

麗慧、游廉、劉育親以及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秋萍,

不辭辛勞、全力以赴,才有此項成果,

還有邱萬興提供珍貴歷史照片,均致以感激之忱。

由於人力與經費有限,未採訪到的尚多,只能分年逐步進行。

歡迎各界繼續提供名單,

並惠予支持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