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都市熱島效應看台灣建築
  2009/8/26 | 作者: | 點閱次數:152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莫拉克颱風過後,又恢復炎夏高溫,尤其北部都會地區多高達攝氏三十五度以上,未來一周也將持續這種天氣。除了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都會區的增溫效應也是重要因素,即「都會熱島效應」:都市中心氣溫比周圍鄉村為高,形成由都市向四周遞減的現象,很像一個海島的地形圖。

都會區熱源很多,包括建築密集,阻礙通風排熱;人為熱源如冷氣機、空調及機動車輛等的排放,也增加都市蓄熱;最主要的原因,則是現代化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蓄收了大量熱能,排熱遲緩。想要治療「都會發燒症」,通風散熱與綠化回歸自然是兩個主要策略。

台北市政府上月舉辦「都市熱島退燒國際研討會」,來自加州「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學者提出,將屋頂漆成具反光效果的白色,減少建築物的蓄熱,不失為簡單有效的策略。

台灣早期建築的屋頂多為斜頂,是先民幾世代來適應環境的結果,在亞熱帶的台灣,斜屋頂不僅可以排除雨水,更有通風散熱的功能。但近代以來卻大量興建平屋頂的建築,反其道而行,加上高樓棟距過小,自然形成「熱源匯聚」的熱島效應。

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即使興建二、三十層樓的大廈,仍然採用斜屋頂,避免平屋頂的蓄熱之苦。政府未來在建築法規等的修正時,似宜有這方面的考量。

除了通風散熱的設計,「綠化回歸自然」是增加、保護都會區的林叢綠地,提高城市植被覆蓋率。目前城市綠化最大的難題是缺少土地,而「屋頂花園」類似綠建築,大量的平面屋頂若能做到綠化,多少具有「綠化回歸自然」的效果。

目前的建築屋頂幾乎都是平頂,即使未來修法鼓勵興建斜頂,曠日廢時,也無法全面改為斜頂,因此有必要做因應的思考。對多數城市來說,屋頂綠化至今還是為人們所忽視。據估計,一座城市的屋頂面積總和,約為居住區的五分之一,面積十分可觀,蘊含一個巨大的綠色產業。

都市熱島效應在高緯度地區反而有利,尤其冬季,可減少積雪,也可節省暖氣消耗,市內採用深色建築,也有聚熱效果。反之,在低緯度地區如台灣,降低熱島效應的方法,除了注重都市綠化、淺色建築,房屋也應考量通風散熱效果,包括採用斜頂,避免建造玻璃帷幕式建築。

台灣氣候溼熱,特別是夏季高溫往往在攝氏三十度以上,卻有不少大樓採用全面的玻璃帷幕外牆,這種大樓原本用在高緯度寒冷的歐美國度,為的是保存冬天日照輻射熱,讓室內產生「溫室效應」。引進台灣並不適合,更嚴重浪費室內空調電力。 

氣候暖化,大氣跟海洋的條件都在改變,若不要求建築物的綠化設計,也不要求屋頂的式樣及色澤,「都會熱島效應」只會更惡化;空調增加、耗費電力愈多,只會阻礙通風排熱,增加都市蓄熱。凡此種種,都值得深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