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文式教育親職輔導專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
  2009/9/8 | 作者: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 | 點閱次數:73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三個不同家庭的生活故事,在我心中響起同樣的警鈴:所謂身教、言教,不就是如此嗎?它就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時候,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裡,反映在孩子的言行上。

阿立還很小的時候,只要遇到挫折或是不順心的事情,媽媽總會輕撫他的頭說:「小阿立,乖乖,沒事的。」現在阿立已經五年級了,細心的他,總會敏感的察覺媽媽的情緒變化。那天,媽媽下班回到家,坐在沙發上不發一語,阿立走近媽媽,輕撫媽媽的頭說:「小媽媽,乖乖,沒事的。」媽媽一聽,笑了出來,問阿立:「我是小媽媽,那誰是大媽媽啊?」阿立呆了一下,嬌憨的回答:「你也是大媽媽啊!」阿立的舉動,讓媽媽忘卻白天的不愉快,重新振作起精神!

漢漢是個小小新鮮人,今年剛升一年級。漢漢的爸爸個性比較急,暑假期間,他們一家三口回鄉下探望奶奶時,奶奶因為年紀大,動作、思考、反應都比較慢,所以,當爸爸教奶奶手機的使用方式,而奶奶怎麼都學不會時,爸爸脫口就對奶奶說:「我已經跟你講三次了,你怎麼還是聽不懂啊?」

過了幾天,漢漢也對媽媽說:「我已經跟你講三次了,你怎麼還是聽不懂啊?」那口氣、態度,就跟他爸爸一模一樣。晚上漢漢睡了以後,媽媽除了把事情的始末告訴爸爸,也勸爸爸說:「你怎麼對婆婆,你兒子現在就怎麼對待我,將來,也就怎麼對待你!」

同事的姐姐住在台東太麻里。莫拉克颱風,把他們全家賴以維生的釋迦田摧毀了。雖然家還在,家人也都平安,但是同事的姐姐,還是每天為流失的釋迦田哭泣。我們勸她:「要趕快為接下來的生活想辦法,別只是難過自己的損失。」可是,怎麼安慰都沒辦法讓她振作。同事說,這就是他們家人的思考方式。因為從小就聽爸爸嘆氣:「這個沒有用啦!」「那個沒有辦法啦!」「這個不會成功啦!」所以他們一遇到事情,總是往最壞處去想,也只看得到,自己生活中的困難和苦處。

以上是三位同事分別在不同時間、地點,跟我分享的親子故事。三個不同家庭的事件,在我心中卻響起同樣的警鈴:所謂身教、言教,不就是如此嗎?它就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時候,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裡,反映在孩子的言行上。不管是孩子的說話方式、說話內容,還是將來對待人生的態度,都來自於家庭的潛移默化。可怕的是,我們真的不知道孩子在什麼時候,學到了什麼。

別再問孩子:「你是跟誰學到這句話的?」也別再責怪孩子:「學校老師是這麼教你的嗎?」先問問自己,我們又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示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