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百萬富翁奧斯卡勝出的啟示
  2009/2/24 | 作者:王乾任(台北市/文字工作者) | 點閱次數:37 | 推薦朋友 | 新聞評分 | 環保列印
 
  沒有大卡司和聲光特效 回歸電影本質 反映真實社會、人性 自能觸發大眾共鳴

第八十一屆奧斯卡昨天舉行頒獎典禮,入圍十項的「貧民百萬富翁」,一如預期奪得八座小金人,是最大贏家,其他獎項也沒有爆出太大冷門;然而,仔細分析得獎名單,還是可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而這些現象背後的意涵深遠,直指「好電影應該是什麼?」這個大哉問。

此話怎講?如果細看「貧民百萬富翁」贏得的獎項,其實是電影(動畫)科技尚未像今天那麼發達,演員還沒被明星化的時代,構成一部好電影的基本元素,也就是說,「貧民百萬富翁」不是標榜超強卡司,是紮實拍出的好電影,是近年來少數叫好又叫座,且不被批評為商業化、靠演員卡司取勝的電影。

好電影,不就是透過影像,好好的說一個能引發觀眾興趣,進入電影院觀賞,看完後覺得內心深處某條心弦被觸動,引發共鳴的故事嗎?

「貧民百萬富翁」的故事背景是階級藩籬森嚴的印度社會,故事主角是一個平日遊蕩街頭,沒受過正式教育的年輕小伙子,為了讓心愛的女孩能注意他,決定報名參加電視百萬富翁益智遊戲比賽,電影情節就是圍繞他參賽後的一連串經歷,以愛情為架構,佐以擁有高額報酬的益智遊戲,對印度的階級、教育、愛情與影視工業,提出觀察與批判。

去年創造國片奇蹟的「海角七號」、電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及近來頗受觀眾好評的「波麗士大人」等,不也和「貧民百萬富翁」一樣,沒有超強卡司掛帥,只是本分、紮實地拍出講述台灣社會底層的生活,及市井小民每天思考、關心、焦慮、疑惑、苦悶的事,兼或夾雜愛情、勵志、搞笑元素,有歡笑也有淚水,還有許多打落門牙和血吞式的幽默,親切地貼近百姓心聲,反映了社會關懷,因而贏得好評。

在這個脈絡下,看爆冷門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送行者」,及最佳男主角西恩潘主演的「自由大道」,都不約而同反映了當前人們對好電影的認知,不再是華麗的舞台、絢爛的電影科技,也不是好萊塢的俊男美女演員,而是能切實反映平民所思所想,引起廣大共鳴與回響的作品。

「貧民百萬富翁」、「海角七號」、「送行者」、「自由大道」的勝出與市場好評,正顯示觀眾們厭倦了以超強卡司、撒不完銀彈的好萊塢式電影工業,盼望電影能更多的反映民眾、社會所關心的事,代替人民百姓說出他們關心、渴望,卻無法自由表達的事。

回頭看本屆奧斯卡入圍獎項最多(十三項)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堪稱過去二十餘年來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典型,擁有超強的卡司、龐大而先進的電影科技團隊,及能全球推廣的超強行銷團隊,還有永遠可以無限追加的預算,拍出來的電影也的確好,但卻彷彿和觀眾有一層微妙的隔膜。

金融海嘯過後,過去支援好萊塢電影的銀彈受挫,短期間內不會再像過去大量提供財力友援,而且民心思變,不再盲信好萊塢大卡司、大製作與強勢行銷,世界各地的觀眾,將不再服膺好萊塢代表的美國價值或夢,反而回頭省思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希望看到更多能思考、回應自己所生長的環境與社會關懷,樸實拍攝出最具在地色彩,且能從在地色彩中看見人性的精采佳作。

王乾任(台北市/文字工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拓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